AMD的崛起之路,你讀懂了什么
發布時間:2020-07-11 08:54:06
AMD成立于1969年,而英特爾比它早一年成立,1974年開始,英特爾先后推出8080,8086處理器,而 AMD則憑借質優價廉的產品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大供應商,而一份來自IBM公司的訂單,讓兩家首次合作。
在IBM公司的要求下,AMD獲得英特爾授權,成為其8086,8088芯片的第二供應商,此后幾年,兩家的關系一直合作共贏的局面,CPU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,在此期間,AMD推出基于286授權的英特爾80286兼容處理器,英特爾開始意識到AMD對自己可能產生威脅,于是單方面結束可與AMD的技術交流協議,官司打了八年,AMD最終勝訴,卻因此錯過了PC發展的黃金時期。
在與英特爾決裂后,AMD開始大力自主研發自己的處理器,并于1995年,成功推出首款自研處理器K5,用于對抗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,隨后幾年,又陸續推出K6,K7等,就是被世人熟知的速龍系列,在性能上也是超越了奔騰處理器,隨之而來的是英特爾芯片的大幅降價,AMD瘋狂搶占著英特爾的市場份額。
2006年,為了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技術實力,AMD 花費54億美金收購了顯卡巨頭ATI,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同時擁有CPU與GPU研發能力的芯片公司,但是AMD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,由于與英特爾和英偉達的雙線作戰,讓AMD心力交瘁,桌面和移動市場更是節節敗退,AMD為求生存,被迫賣掉了自己的晶圓廠,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,AMD開始在工藝上全面落后英特爾,與英偉達的競爭中處于下風,從此英特爾在高端處理器市場,就一直處于領先地位。
本以為AMD會從此一蹶不振,然而2016年年底,一份泄露的銳龍跑分資料震驚了世界,緊接著銳龍處理器正式發布,銳龍在性能超越同級別對手的同時,價格卻只有對方的一半,那個曾經為發燒而生的AMD又回來了,AMD再一次站了起來,打破了英特爾牙膏筒,大大拉低處理器的市場價格。
其實AMD錯過了一大桶金子,當年AMD花費54億美元巨資收購了圖形技術公司ATI,隨后卻在CPU和GPU市場受到雙重打擊,連自家的晶圓廠都賣了,而當時ATI手中已經有一個完成了的移動GPU芯片,并且擁有強大的圖形性能,以及不錯的能耗比,可無奈AMD已經無力去開拓移動領域市場。
于是找到了高通,以2000萬美金賣掉了這項GPU技術,技術人才也都完整的移植過去,做出了驍龍處理器,06年過后,正好趕上智能手機大爆發,隨著手機性能的高速發展,高通靠著驍龍處理器,大賺了一筆,AMD現在估計腸子都悔青了。